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丝路古道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共同协办。会议聚焦丝路遗存与中华文明的深厚关联,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3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120名专家学者参与。

研讨会设立七大分论坛,涵盖文书与碑铭、民族与史地、边疆与考古、互鉴与交流、文物与图像、文化与遗产、宗教与礼俗等多个核心议题,旨在推动跨学科、多视角的深度对话与研讨。
我院教师王谷受邀参会,并提交了题为《战国遣册纺织名物所见地方品牌——以齐鲁地区为例》的学术论文。在分论坛汇报中,王谷老师系统梳理了战国楚遣册中所载的车马器、兵器、食器以及纺织品等名物资料,深入分析了楚人的记录方式与书写习惯。通过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实物,她重点探讨了楚简中出现的“齊繡”“阿縞”“齊紫”“魯帛”等与齐鲁地区相关的纺织名物,并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纺织品何以见于楚地文献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战国时期地域文化交流与物质品牌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次会议围绕“三交”视域下的丝路古道与中华文明、中国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认同、丝路沿线新出土文献整理、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丝路变迁的环境与域外因素、人文地理研究,以及相关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等九大议题展开广泛讨论。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不仅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了学术智慧,也为传承与发展冷门绝学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审核:李征宇;编辑:严实)